随着科技的发展,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同时也为小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娱乐方式,所以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率也不断上升。然而,对于小学生而言,手机的不当使用如沉迷手机游戏、短视频等,会直接导致学习精力分散,视力下降,甚至产生社交障碍等,对小学生的学业、身心健康及社交能力都产生了负面影响。因此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,成为了一个丞待解决的问题。
一、调查问卷,有据可循
学校德育处展开了“加强手机管理,守护学生健康成长”的家长调查问卷。本次调查共收集3593份问卷,旨在深入了解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管理现状,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,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。
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,63.67%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电子产品,而36.33%的学生拥有电子产品。大部分家长(98.15%)表示会监督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情况,在使用时间上,工作日(周一到周五)有88.84%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小时,周末则有61.19%的孩子保持在1小时以内。在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上,82.35%的孩子用于学习,42.09%用于娱乐,35.21%用于通讯,显示出学习目的的主导性。大多数家庭(95.5%)对孩子使用手机有明确规则,84.54%的家庭对使用时间有规定,77.4%对使用内容有规定。家长在监督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上,74.58%会设定使用规则和时间,34.06%会定期检查手机,显示出家长对规则制定的重视。对于学校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方面的措施,参与者普遍认为应加强家校沟通(75.42%)和开展手机使用教育讲座(70.53%)。
通过本次问卷,我们收集了关于家长对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看法、管理方式等信息。初步分析显示,家长在监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方面的参与程度不一,且存在对使用时间和内容管理的差异。由此可见,建立更加明确的家庭规则和加强家校合作,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,确保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健康成长。调查结果将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,帮助家长更好地监督和引导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行为。
二、手机使用,明确规则
首先,学校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则,包括手机使用的时间、地点和目的。例如,学习时间、餐桌、睡前等关键时间和地点应禁止使用手机。同时,学校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,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。这些规则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定,并确保他们理解并接受,所以德育处出台了《倡议书》《关于手机使用的公约》《孩子给爸妈的一封承诺书》。
三、加强教育,规范引导
科学理性对待手机。通过国旗下讲话、班会、晨会、心理个辅加团辅相结合、家长会、家长学校、家访等形式,引导小学生科学理性对待手机,向小学生普及手机使用的知识和技巧,引导他们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,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。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。
培养自我管理能力。鼓励小学生制定手机使用计划,培养自我管理能力,学会合理安排时间。
开展主题活动。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专题讲座、家长进课堂分享经验等形式,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开展多彩的课余活动。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户外体育活动如踢足球、跳绳等比赛让小学生在大自然中释放多余的精力,减少对手机的依赖;成立阅读、绘画、音乐、版画、象棋等兴趣小组,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,培养其多元化的兴趣爱好。
四、家校合作,形成合力
家校合作是小学手机管理的重要环节。学校通过家校微信群、“幸福实小”公众号等,将手机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告知家长,方便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。通过家校沟通平台,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;老师也可以知晓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情况。同时学校也向家长传达手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,明确家长在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责任;也希望家长适当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为孩子作表率,同时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,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。
五、特殊群体,加强关注
对于通过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了解到的班级里有手机依赖、留守儿童、孤儿、单亲家庭等特殊情况的学生,学校校长室、德育处以及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三方协同重点关注,做好教育、心理疏导、帮扶等工作。这些学生可能更容易沉溺于手机,因此需要学校更多的关注和帮助。
六、加强监督与评估
学校还将在校长室的牵头下,准备成立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小组,具体负责全校学生手机管理工作。工作小组定期巡查,对违反手机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。同时,学校应将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督导范围,确保有关要求落实到位。
手机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,需要学校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。学校通过明确手机使用规则、加强教育引导、紧密家校合作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以及加强监督与评估,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,促进其全面发展。同时,学校也应认识到,手机管理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持续关注和调整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小学生成长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