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,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呈现出日益加深的趋势。这一现象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,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。
一、关注现状,专项调研
为了全面、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手机拥有情况、使用习惯、对学习和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及家长的管理态度等关键信息,南苑中学开展了手机使用专项调研活动。
调研结果显示,76%的初中生拥有自己的专属手机,且都为智能手机。在手机上网使用时长方面,23%的初中生每天使用手机1—2小时,55%的学生平时上学期间几乎不用,但节假日都会使用手机。这表明在南苑中学,智能手机的普及率相当高,但使用时长和频率因个体差异而异,部分学生在上学期间能较好控制手机使用,而在节假日则更加频繁地使用。
调研发现,初中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集中在社交、娱乐和学习三个方面。其中,社交功能最为突出,占比超过60%,包括使用微信、电话和社交媒体等应用进行沟通交流。娱乐功能紧随其后,占比约30%,主要涉及游戏、视频和音乐等内容。相比之下,学习功能的使用占比相对较低,仅为10%左右,主要包括在线课程和查资料等活动。
调研还发现,手机对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。一方面,手机提供了便捷的通讯方式,方便了学生与家长、老师及同学之间的联系。另一方面,过度使用手机也导致一了系列问题。例如,超过50%的学生表示,手机使用影响了他们的视力;20%的学生认为,手机使用减少了他们的睡眠时间,导致成绩下降。此外,还有个别学生反映,手机使用导致了其厌学思想的产生。
调研结果反映了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不同态度和立场,具体来说,大多数(超过66%)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持不太支持或完全反对的态度,同时,也有相当一部分(32%)家长持比较支持或中立的态度,可见,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存在分歧,这提示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家长的不同需求,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。
二、精准施策,精细管理
1.制定规范。为创建和谐、文明的校园环境,引导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,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发展,学校成立手机管理的工作小组,并根据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制定并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手机的使用规范制度。
2.深化教育。通过主题班会、国旗下讲话、黑板报、心理健康课以及法治教育课等多种形式,向学生宣讲过度使用手机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学会如何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,培养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,从而做到“善用手机”,而不是被手机所控制。
3.加强宣传。通过向全体家长发放《“加强手机管理,守护学生健康成长”倡议书》,在家长群中推送《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妈妈》等专题文章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,指导家长如何以更科学、更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,包括在手机使用方面的引导和管理。
4.开展活动。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,减少手机依赖,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。这些活动包括研学、运动会、十四岁青春仪式、弟子规演出等等,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成长平台。通过这些活动,引导学生们发现手机之外的乐趣和价值,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。
三、深耕细作,赋能成长
1.加强心理疏导。针对班级中个别沉迷手机严重的学生,将为其建立一对一的日常关心学生档案,班主任将联合家长、心理教师共同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,帮助这些学生尽早走出手机使用的困境。
2.开展相关讲座。学校将定期开展有关手机、网络使用的学生讲座,让孩子了解过度使用的危害,引导学生建立科学、健康的电子产品使用意识与习惯。学校还将利用家长课堂,邀请家长之间分享居家手机管理的经验,比如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手机管理公约,对手机使用的时间、范围等制定规则。
3.加强家校合作。定期组织家访活动,在家访中班主任与家长深入交流手机使用与管理问题,详细介绍学校的手机管理政策,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,家校双方将共同探索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,让他们在合理使用手机的同时享受成长的快乐。
总的来说,手机管理室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,需要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,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措施,引导学生健康、合理地使用手机,促进其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