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化时代,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对于小学生而言,过度依赖手机不仅影响学习,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正确、合理地使用手机,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。长江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学生手机管理活动,旨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,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。
一、活动的主导思想
学校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》等法律法规,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孩子们手机使用情况,因地制宜,根据学生年龄、学情等情况予以分段弹性处理,寻求学生家长的共识,合力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手机。
二、活动的主要内容
1.宣传教育:播种知识的种子
学校开展了以“放下手机,去有风的地方”为主题的心理委员专题培训活动,由专业心理教师对重点学生进行“手机使用”的知识讲座,让孩子们理解手机的双刃剑效应。每班召开“不做手机控”的主题班会,学校还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发出“合理使用手机”倡议书,集中观看警示视频,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数据,让孩子们认识到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。同时,让学生树立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会危害健康,尤其是影响视力的意识,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,做到非必须不使用。
2.制定规则:筑起自律的堤坝
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。学校和家庭制定使用管理规则,全班师生或全家人一起讨论,并形成《手机使用家庭公约》。班级制定的手机使用公约跟家长达成共识,让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要求跟在学校尽量保持一致,提高家校协同配合的教育效果。规则实施一段时间后,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行为,制作“科学使用手机”科普宣传手抄报,让他们在自律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3.实践指导: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
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时,还利用信息技术课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虚假信息、网络欺诈的辨别能力,提高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交友的警惕性,分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,对网上各种言论要有正确认识的能力。开展“无手机日”活动,在这一天,孩子们放下手机,投身于书籍、运动和艺术之中,感受生活的真实和丰富。
4.教管结合:守护成长的灯塔
手机是当下导致学生与家长和教师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,甚至会成为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“燃”点。对此,学校和教师在活动起始阶段,就和家长约定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,讲究批评教育艺术,不能简单粗暴地制订和选择惩罚措施。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管理手机,更是培养孩子们成为能够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的现代公民,让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,乘风破浪,勇往直前。
三、活动的家校联系与沟通
1.家校协同,形成手机管理合力
在学生手机管理的征途中,我们以个性化和独特视角,构建了一个多维度、富有创意的沟通体系,旨在让家校合作如同和谐的交响乐,共同奏响孩子成长的乐章。
通过家长学校、空中家长课堂等多种形式,向家长宣传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育儿方法。学校持续发布手机管理活动的最新动态,鼓励家长通过平台反馈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情况。
2.家访活动:心灵的触碰
组织教师进行家访,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手机管理的经验和策略,共同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
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举措,手机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些成果不仅仅是数字和指标的体现,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。相信,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,我们能够继续在学生手机管理的道路上,收获更多的成果,为孩子们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