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德育工作大会学习心得
我们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要求: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全学段贯通的德育工作体系。初中阶段要结合青春期心理特点筑牢崇德励志之魂。
深化了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:德育是铸魂育人的需求,关系到民族复兴的根基;是回归教育初心的必然选择,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,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;是学生成长需求的现实路径,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线,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。
明白了完善德育工作的实施的路径和方法:一要完善工作体系,通过课程育人、文化育人、活动育人、实践育人、管理育人、协同育人等多条路径,构建全学段德育实施体系;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建强德育导师团,筑牢德育管理线,夯实班主任梯队,激活学科育人场,推动任课教师德育深度渗透;三要创新工作思路:利用新媒体、新技术等手段,创新德育载体和形式,如录制微视频、运用VR技术等,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。
会议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根基地位,指出德育是教育的根基,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,也是民族精神的根系所在。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,更要重视他们的品德培养。德育不仅是塑造灵魂的工程,更是培根铸魂的事业,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。
二、下阶段学校的特色举措
结合学校“以文化人,以德育人”的办学理念,经校领导班子深入研究,决定在下阶段重点推进以下三项特色德育工程,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品牌,全面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(一)翰墨修身:以书法浸润德育底色
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。学校将系统构建“三维一体”的书法德育体系。在课程建设方面,除了常规的书法课外,还将开发《书法与修身》校本课程,通过“颜真卿的忠义”“柳公权的风骨”等专题教学,让学生在习字过程中感悟传统美德。在活动开展方面,将举办“翰墨传家”亲子书法赛、“书法名家进校园”等活动,并设立“书法德育长廊”,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的品德故事。在评价机制上,将书法练习与“美德少年”评选相结合,既评价学生的书法水平,更关注其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力、毅力和审美情趣。我们相信,通过长期的书法熏陶,定能让学生在一笔一画中修身养性,在一撇一捺间立德树人。
(二)巧手润心:用手工铸造德育筋骨
劳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。学校将整合现有资源,围绕学校德育品牌“海韵时令”,打造“巧手润心”劳动教育品牌。在硬件建设上,将提供两个手工教室,后期将配备掐丝珐琅、陶艺、木工、编织等材料;在课程开发上,将构建“基础型+拓展型+研究型”三级手工校本课程体系,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2-3项手工技能;在活动设计上,将开展“传统手工艺传承”“创意手工大赛”“手工作品义卖”等系列活动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将把手工制作与公益慈善相结合,定期组织学生制作手工艺品进行义卖,所得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。通过这些实践活动,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奉献的快乐,养成勤俭节约、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,真正实现“以劳育德”的教育目标。我们将手工制作于心理教育相结合,建立“手作心理成长中心”,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完成自我疗愈。我们还将手工制作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,实施“手作点亮计划”,用学生的手工作品装点学校的各个角落,助力“最美校园”。
(三)文化融合:构建全景式德育生态
文化育人是最持久、最深刻的育人方式。学校将着力打造“三圈层”文化德育生态:核心圈是班级文化,通过“一班一品”建设,让每个班级都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;中间圈是校园文化,将建设“德育主题园区”,包括传统文化区、红色教育区、科技创新区等;外围圈是社会文化,将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,与区博物馆、生态园区、革命纪念馆等共建德育实践基地。在实施路径上,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“结合”:一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,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文化活动;二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,推进课程思政建设;三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,组织“文化小使者”“非遗小传人”等特色活动。通过这样多层次、多维度的文化浸润,让德育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,真正实现“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”的育人效果。
德育工作贵在坚持,重在实效。学校将以此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,以“翰墨修身”“巧手润心”“文化融合”三大工程为抓手,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,完善德育工作体系,努力构建全员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新格局。我们相信,只要持之以恒地推进这些特色举措,定能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