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国家,依然是五岳向上。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,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。”望着屏幕中阅兵式的壮观场面,余光中这句话蓦然涌上心头。国旗升起,国歌奏响,八十载风雨兼程,我仿佛看见,在硝烟与复兴之间,一个民族如何从苦难走向强盛。历史从未远去,它沉淀在我们每一次坚定的注视中、每一声铿锵的脚步里。
受阅官兵以铿锵有力、落地有声的步伐,书写着一卷复兴的史诗,一步踏长安十里,一步破流云万丈。精神矍铄的迟暮英雄眼眶里噙满泪水,身形微微伛偻,军帽下露出银白发梢,右手齐额敬礼,80多年的岁月已将这一军姿军礼凝固。远处,坦克的履带碾过长安街,机群在空中拉出彩烟,而他们凝视的正前方,是用血与火换来的和平盛世。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。军礼,敬的是永垂不朽的英雄魂,擎的是民族精神的薪火传。城楼之下,方阵如山,步履铿锵;城楼之上,军礼无声,却震耳欲聋。这是对历史的回敬,对和平的承诺,更是向着未来进发的号角。铁甲洪流之中,从“1945”到“2025”的车牌仿佛时间的渡船,载着无数未竟的梦想——那一双安放在战车中的新皮鞋,不正是替牺牲的孙占元排长圆了“到天安门照个相”的夙愿吗?这些细节,深深触动着亿万国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,引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。
“我要以笔墨祭青山埋骨的英魂,以诗酒颂汗泪交织的青春。”我的心久久难平。想起杨靖宇在冰雪中孤身血战,想起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决绝,更想起千千万万无名义士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”的铮铮誓言。“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。”李秀英的话,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对历史最郑重的回应。
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生,我站在教室窗前,郑重举起右手,以最标准的敬礼向屏幕中的英烈致敬。这个简单的动作,承载着深厚的内涵:礼敬的是苦难辉煌的过去,也是光明磅礴的未来。于细微处,我要“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”,在书山学海中刻苦求知,以智慧武装自己,锻炼强健体魄,以积极心态面对挑战,培养团队协作意识,在集体中共同成长。于宏大处,我愿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浪潮,“以个人之穆青,成国家之胜蓝”,践行孙中山先生的嘱托——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,置之于自身之肩上。
“时序轮替中,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;历史坐标上,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。”中华民族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,正是一代代奋斗者前赴后继、砥砺前行的壮阔征程。五岳向上,江河向东,民族意志永远向前。我们从抗战烽火中走来,更深刻理解“铭记历史、开创未来”的时代意义。
如今,正如辛弃疾所言:“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”让我们以青春之我,继承先烈遗志,在砥砺前行中铺展历史画卷,在接续奋斗里书写时代华章。以我辈之微芒,汇时代之朝阳,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!
学生:百杏中学八年级9班陈思伊
指导老师:胡彩娟